瑪莎拉蒂品牌簡介
瑪莎拉蒂(Maserati)是一家意大利豪華汽車制造商,1914年12月1日成立于博洛尼亞(Bologna),公司總部現設于摩德納(Modena),品牌的標志為一支三叉戟。1993年菲亞特(Fiat S.p.A.)收購瑪莎拉蒂,但品牌得以保留。而今的瑪莎拉蒂全新轎跑系列是意大利頂尖轎跑車制作技術的體現,也是意大利設計美學以及優質工匠設計思維的完美結合。
“瑪莎拉蒂”這個名字來源于意大利瓦格納(Voghera)的一個普通家庭,火車司機羅德夫.瑪莎拉蒂(RodolfoMaserati)和妻子共同養育了六個男孩:卡羅(Carlo)、賓多(Bindo)、阿爾菲力(Alfieri),埃多勒(Ettore),歐內斯特(Ernesto)和馬里奧(Mario),六個孩子都參與促進日后瑪莎拉蒂這個世界著名跑車品牌的建設與發展。[2] 在瑪莎拉蒂家族中,長子卡羅率先介入機械設計領域,為一家摩托車工廠設計單缸發動機,后來他駕駛著該廠生產的摩托車參加了一些比賽并于1900年創下50公里/小時的速度紀錄。1901年,卡羅曾為菲亞特公司短暫工作過,后轉入愛索特法詩尼公司(LsottaFraschini)成為機械師,在那里他設法將賓多、阿爾菲力、埃多勒引薦給該公司。此外,卡羅還是個蠻不錯的賽車手,1907年,他駕駛著一輛Bianchi參加了比賽,盡管車子經常在半路上拋錨,卡羅仍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績。后來卡羅和他的弟弟埃多勒一道開辦了一個專門生產汽車用高、低壓變壓器的公司。卡羅的職業生涯是短暫而輝煌的,29歲時因在車賽中受傷去世。
1914年,Alfieri Maserati與Bindo Maserati和Ernesto Maserati共同創立了Officini Alfieri Maserati公司,新公司以汽車改裝為主營業務,同時還致力于將愛索特法詩尼汽車用于道路汽車賽。在瑪莎拉蒂兄弟的努力下,公司的業務不斷擴大,公司于1925年更名為Societa Anonima Officine AlfieriMaserati公司,同時公司開始使用三叉戟作為公司標識,這個標識取材于矗立在波洛尼亞Maggiore廣場上的海神尼普頓雕像,由Mario Maserati設計。
Alfieri Maserati在1926年制造出了Tipo 26,這是第一輛純粹的瑪莎拉蒂車,也是第一輛帶有三叉戟標志的跑車。Tipo 26在同年的4月25日首次登場,參加了Targa Florio耐力賽。這款車搭載1.5L直列八缸發動機,最高時速可以達到160km/h。Alfieri Maserati駕駛著Tipo26參加了Targa Florio比賽并獲得同級別賽車的第一名。隨后Tipo26又在其他賽事中取得了多場勝利。自此瑪莎拉蒂開始考慮生產賽車。
而今的瑪莎拉蒂全新轎跑系列是意大利頂尖轎跑車制作技術的體現,也是意大利設計美學以及優質工匠設計思維的完美結合。由意大利設計師喬治亞羅[3](Italdesing Giugiaro)塑造了其經典的外形線條,內部則集合了高性能跑車技術的應用,將自己的傳統風格與流行款式相結合,從而在運動車領域獨樹一幟。
歷史沿革賽事發展
在獲得Targa Florio大賽第三名后,Alfieri Maserati于1927年駕駛Tipo 26B參加Messina杯大賽時發生了嚴重事故。即使失去了這員大將,瑪莎拉蒂仍然獲得意大利制造商冠軍。1929年,巴克寧·波爾扎奇尼駕駛搭載16汽缸發動機的V4跑車在克雷莫納首次參加意大利Grand Prix大賽就表現出色,以246.069公里的時速創造了世界C級時速記錄(行駛距離大于10公里)。V4創造的紀錄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形象,保證了資金的大量涌入,讓公司和及各項活動得以拓展。1930年,波爾扎奇尼駕駛V4在黎波里為瑪莎拉蒂首次贏得大獎賽冠軍。1933年,Tazio Nuvolari加盟,并在技術上,特別是底盤改良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從而讓底盤能夠適應新型發動機的特性。Nuvolari獲得比利時大獎賽、Montenero大獎賽和Nice大獎賽的勝利。此時,奔馳和汽車聯盟在賽場開始了持續不斷地激烈角逐,令瑪莎拉蒂在這些重要賽事上舉步維艱。盡管如此,公司在國內小型賽事上卻屢有斬獲,這讓瑪莎拉蒂兄弟們開始將精力集中在這個領域。1936年,瑪莎拉蒂兄弟在Gino Rovere結識的一位贊助商向公司投入了大筆資金,并任命自己的親信尼諾·法里納為公司董事長。6CM問世后,瑪莎拉蒂在小型車領域獲得了競爭優勢。因為瑪莎拉蒂公司經營不善,在1937年,公司出售部分股份給Orsi家庭,公司總部則遷至摩德納。與此同時,盡管受到來自梅賽德斯的強大競爭,瑪莎拉蒂還是接二連三地取得了一系列車賽的勝利,尤其是1939年5月30日--這的確是個值得瑪莎拉蒂驕傲的日子--一位車手駕駛著瑪莎拉蒂8CTF取得了美國印蒂安納波利斯500英里大賽的勝利,并且在下一年,也就是1940年,再次取得該賽事的勝利。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瑪莎拉蒂暫時中止了跑車制造,轉而開始生產機械工具、火花塞和其他電子設備。瑪莎拉蒂首次參加賽車是1926年的Targa Florio比賽,當時,瑪莎拉蒂制造的第一款汽車Tipo26在那場比賽中贏得了勝利。1939年和1940年,Wilbur Shaw駕駛8CTF賽車兩次奪得印地安納波利斯500比賽的桂冠(賽車的綽號為“波義耳專車”,取自贊助商的名字),使瑪莎拉蒂成為第一個贏得這一至今為止仍然是世界重要賽事之一的比賽的意大利制造商。歷史上的其它輝煌時刻還包括1956年Stirling Moss駕駛300S賽車贏得紐博格林1000km比賽冠軍,1957年Juan Manuel Fangio駕駛250F獲得一級方程式世界錦標賽冠軍,以及Fangio Behra和Moss Schell分別駕駛450S和300S賽車在Sebring12小時大獎賽中包攬冠亞軍。在正式參與賽車比賽的30年歷史中,瑪莎拉蒂總計獲得了將近500場比賽的勝利以及無數次分級賽的勝利,這是一項輝煌的記錄,另外,甚至在瑪莎拉蒂于1957年正式退出賽車比賽之后,仍有許多私人車手駕駛瑪莎拉蒂賽車或配備了瑪莎拉蒂發動機的賽車贏得了比賽的勝利。
戰爭過后,1947年瑪莎拉蒂工廠恢復了跑車的生產,并推出由賓尼法里納設計的A6 1500 Sport跑車,這是瑪莎拉蒂推出的第一款適合公路行駛的雙門跑車。Alberto Ascari駕駛A6G CS成功亮相摩德納賽道,并在隨后數年中和Alfettas、法拉利和Talbots進行了精彩的較量。之后瑪莎拉蒂又取得了數場勝利,但隨后阿爾法.羅密歐和法拉利的強勢崛起令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步履維艱。
1953年,喬克諾·克羅布擔任首席工程師并改進了A6GCM。方吉奧、Gonzalez、Marimon、Bonetto和de Graffenried的加盟令車隊實力大漲,并于1953賽季為公司贏得了幾次重要勝利,其中包括方吉奧獲得的意大利大獎賽冠軍;事實上,方吉奧的瑪莎拉蒂駛過最后一個彎道后超過了Ascari和法里納的法拉利。瑪莎拉蒂在1955年和1956年取得幾次重要勝利,1957年方吉奧回歸瑪莎拉蒂并第5次獲得世界冠軍,這是他駕駛250F為瑪莎拉蒂贏回的第一個世界冠軍。[1]
注重民用
1957年,瑪莎拉蒂正式退出了汽車比賽,開始專注于開發民用車型,但是瑪莎拉蒂依然關注著汽車比賽并不斷推出F1發動機。1959年,瑪莎拉蒂推出了3500 GT和5000 GT,作為瑪莎拉蒂史上最優美的雙門跑車之一,3500 GT受到了人們的瘋狂追捧。隨后瑪莎拉蒂推出了5000 GT車型,這款車型為定制車型,其客戶均為當時的權貴。1962年瑪莎拉蒂推出了Sebring雙座跑車,并陸續推出了Mistral和瑪莎拉蒂首款四門轎車Quattroporte,這款Quattroporte即是現款Quattroporte(總裁)的第一代車型。當時的Quattroporte被人們譽為世界上最快的大型豪華四門轎車。
1968年,雪鐵龍買斷了Orsi(奧斯)家族的全部股份,而阿道夫·奧斯仍然擔任公司的名譽董事長。被雪鐵龍收購后,瑪莎拉蒂開始生產Bora、Merak和Khamsin。Giugiaro設計的Bora首次亮相于1971年日內瓦車展,并成為了首批量產的中置發動機瑪莎拉蒂汽車。瑪莎拉蒂也偶爾生產賽車發動機,同年,搭載瑪莎拉蒂發動機的雪鐵龍SM獲得了摩洛哥拉力賽冠軍。隨著Merak和Khamsin的推出,瑪莎拉蒂的產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導致的石油危機給公司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但公司依然引進了博通(Bertone)車身的QuattroporteII原型和Merak SS。5月23日,雪鐵龍宣布瑪莎拉蒂進入清算(該法國汽車生產商已與標致簽署協議,對瑪莎拉蒂失去了興趣)。行業協會、地方以及省理事會聯合施壓,成功說服政府介入,由GEPI(為保留工作職位向境況不佳的公司提供資金的政府機構)接管瑪莎拉蒂,后者才逃過了倒閉厄運。[2]
根據一份1975年8月8日簽署的協議,Benelli公司和Alejandro De Tomaso收購了瑪莎拉蒂的大部分股份,Alejandro De Tomaso擔任總經理。這位阿根廷前賽車手曾代表瑪莎拉蒂參加過比賽。盡管困難仍在,但公司在De Tomaso的領導下漸漸有了起色,并在1976年推出了兩款新車:Kyalami和Giugiaro設計的QuattroporteIII,此前這兩款車曾在都靈車展亮相。到年底,公司的產量已實現了大幅增長。在20世紀80年代,瑪莎拉蒂推出了新款車Biturbo,價格相對較低,但性能出色:這款車擁有30多種不同款式、如轎跑車、四門轎車以及spyde等車型。另外,第四代Quattroporte也是在同期誕生。
瑪莎拉蒂同法拉利不但在賽場上競爭,也在高檔轎跑車市場上競爭。法拉利的跑車產品融入了一級方程式的設計元素,可以說是終極高性能跑車。本質卻強調跑車的性能。歷史上第一輛鑲有三叉戟徽標的瑪莎拉蒂轎車是創始人之一的阿爾菲力·瑪莎拉蒂親自披甲上陣,完全由瑪莎拉蒂兄弟們自行設計制造的瑪莎拉蒂Tipo 26汽車采用1.5升直列八缸發動機,最高車速可達100英里/小時。阿爾菲力的弟弟馬里奧將該車微型標設計成樹葉形底座上放置的三叉戟。第一次出場,瑪莎拉蒂就取得了Targe Florio大賽的勝利。
后來由于Type 26接連在一些賽事中取得了勝利,瑪莎拉蒂公司開始考慮生產賽車。其后的十余年間,瑪莎拉蒂公司又相繼推出Tipo 26B、瑪莎拉蒂V4、瑪莎拉蒂4CTR、瑪莎拉蒂4CL等經典車型,以其性能與品質的完美結合贏得了諸意大利大獎賽(Ltalian GP)、的黎波里大獎賽(Tripoli GP)等賽事的勝利。
時至九十年代,為重新跨入世界汽車強國的行列,意大利政府號召國內各汽車公司努力開發新產品,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降低成本,加強國際市場競爭力。并提倡汽車工業內部采用跨公司甚至跨國的聯合經營方式,目的在于集中工業車輛生產能力和資源,互相交流生產技術,取長補短。提高生產水平,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在這種背景下,菲亞特公司于1993年收購了瑪莎拉蒂公司,但品牌得以保留。四年后,也
就是1997年7月1日,瑪莎拉蒂與法拉利車廠(Ferrai S.P.A)合并,3200GT是兩廠合并后生產的第一部跑車,揉和了兩大跑車生產廠的傳統與科技,憑借其優異性能同乘坐舒適性的完美結合,在后來的法國巴黎汽車展上引起極大轟動,使瑪莎拉蒂重新跨入到世界頂尖GT運動車的行列中來。
這兩個經典品牌構成了現今車壇絕無僅有的超級跑車集團。在后來的許多車里,它們繼續發展著各自的空間,制作著不同性格的車種。法拉利崇尚雙門跑車,以一級方程式最先進的技術為底蘊;瑪莎拉蒂雖然和法拉利擁有相同的技術水平,但性能不會像法拉利那樣極端,會更講求舒適,逐漸演變為日用高性能舒適轎跑車坐駕。
2002北美車展,在“缺席”十年后瑪莎拉蒂終于重返北美車壇。2003年,瑪莎拉蒂重返賽場,并為Trofeo Maserati Europa錦標賽推出了Trofeo賽車(該車根據公路版Coupé Cambiocorsa雙門跑車開發而來,重量更輕,性能更卓越),這是一項由七站小型耐力賽組成的賽事,由私人車手參加比賽,比賽場地選擇歐洲著名賽道,并與F1、FIAGT和DTM等重要賽事一起舉辦。受到在歐洲極受歡迎的單一品牌賽事的啟發,瑪莎拉蒂的巴西授權經銷商采用了這一比賽形式,于2004年在巴西開辦了Trofeo巴西比賽。瑪莎拉蒂直接管理Trofeo賽車,以保證最高水準的準備與調試工作。
此外,瑪莎拉蒂還于2004年推出了MC12的賽車版,該車由限量版公路型超級跑車開發而來,目標是參加FIAGT錦標賽。MC12不僅由私人車手駕駛參與FIAGT錦標賽(在2005年的斯帕24小時耐力賽中取得了包攬冠亞軍的出色戰績)和意大利GT比賽,還代表瑪莎拉蒂參與IMSA American LeMans系列賽。
以摩德納北部的高科技設施為基礎,瑪莎拉蒂Reparto Corse(賽車部門)組建了一支具有高超技術水準的工程師、技師和技工團隊,由他們負責Trofeo系列賽和瑪莎拉蒂GT1賽事項目的運作和管理。
3公司總部自1939年以來,坐落在Ciro Menotti大街上的瑪莎拉蒂歷史性廠區始終是摩德納的標志性建筑。瑪莎拉蒂總部的總占地面積大約為51,000㎡,其中30,000㎡被建筑物覆蓋。整個廠區在近幾年進行了徹底更新,展現的是一種將傳統、精致的工藝與先進的制造技術完美融合的獨特面貌。總部的大門改設在了Divisione Acqui大街,新建的行政中心包括一座高塔和一幢大的辦公樓。辦公大樓的底層包括一個展廳,在這里,可以根據客戶的申請,將客戶購買的新車直接交付到客戶的手中,瑪莎拉蒂擁有兩條超現代化的生產線:一條用于Coupe雙門跑車、Spyder敞篷跑車和GranSport雙門跑車(現已終止運行),另一條專門用于Quattroporte總裁系列轎車。與生產廠房相對的建筑內是擁有5個測試臺的發動機磨合與測試區以及變速箱裝配區。它們的旁邊是新車控制與檢查區。事實上,在這里制造的每一輛瑪莎拉蒂汽車都要經過100公里的道路測試,然后才會交付給客戶。完成道路測試之后,這些新車將來到終裝區,在這個一塵不染的環境里,每個最終的細節都要接受細致入微的檢查,然后,它們才會得到授權投放到世界各地的經銷商網絡。
瑪莎拉蒂總計擁有大約800余名員工(包括瑪莎拉蒂Corse賽車部門),年產汽車將近5,000輛。不過,隨著瑪莎拉蒂車型系列的擴大,員工人數和汽車產量都在逐漸增加。瑪莎拉蒂在世界56個國家擁有超過280家經銷商。迄今為止所做的工作已經產生了杰出的成果:銷售量從1998年的666輛上升到2004年的4,80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