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品牌簡介
法拉利(Ferrari)是一家意大利汽車生產商,1929年由恩佐·法拉利創辦,主要制造一級方程式賽車、賽車及高性能跑車,法拉利生產的汽車大部分采用手工制造,年產量大約4300臺。總部位于意大利摩德納(Modena)附近的馬拉內羅(Maranello)。早期的法拉利贊助賽車手及生產賽車,1947年獨立生產汽車,其后變成今日的規模。現在菲亞特公司擁有法拉利50%股權,但法拉利卻能獨立于菲亞特公司運營。另有法拉利車隊,以及手表、香水等周邊產品。
法拉利簡介
品牌名稱法拉利英文名稱Ferrari)
所屬地區意大利所屬公司菲亞特公司
品牌標志紅髻烈馬品牌釋義天地之間,任我馳騁
法拉利汽車公[1]司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說:”他最中意的賽車是他還沒有造出來的賽車,他最大的
成功是他還沒有達到的成功。”“這位被譽為“賽車之父”[2]的意大利人,嗜車如命的血液從小就在他的身上沸騰。當他13歲時,終于說服了父親,開始了自己單獨駕車的歷史。賽車場上發動機的轟鳴聲,比賽的驚險和刺激,使他越戰越勇。他當年駕駛著阿爾法·羅密歐馳騁賽場,屢獲勝利,被隊友們譽為賽車隊的“騎士”。他由參加賽車到組建賽車俱樂部,最后終于創建了自己的汽車公司。現在的法拉利被譽為“紅魔”。法拉利是世界上最聞名的賽車和運動跑車的生產廠家。它創建于1929年,創始人是世界賽車冠軍,劃時代的汽車設計大師恩佐·法拉利。菲亞特公司擁有該公司50%股權,但該公司卻能獨立于菲亞特公司運營。法拉利汽車大部分采用手工制造,因而產量很低。年產量只有4,000輛左右。公司總部在意大利的摩德納。
法拉利公司在世界車壇有崇高的地位,甚至有的汽車評論家說任何跑車都無法和法拉利汽車相比。法拉利跑車和賽車的最大特點是馬力大,每輛跑車都裝有一部賽車發動機,發動機最高轉速可達7,000至10,000轉,功率超過500馬力,最高車速可達300多公里/小時。與其他汽車的區別還有,每一輛法拉利汽車,都可以說是一件絕妙的藝術品。
早期的法拉利汽車,都是由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設計。他以一個賽車運動員和藝術家的雙重身份設計汽車,因而他的作品既有強烈的動感,艷麗的色彩,同時又把在駕駛室的每一部件都能設計得天衣無縫,讓駕駛員操作起來得心應手。
法拉利汽車主要以紅色為主(只是在近幾年的概念車中才出現了黃色等其他顏色),因而有人稱它為紅色的躍馬或紅魔法拉利。
法拉利車隊,是世界賽場上最有名的車隊,長期稱雄各種汽車賽。一級方程式著名車手普羅斯特曾為該隊效勞。現在,則有著名車手德國的舒馬赫為其效力。法拉利汽車產品中,最為著名的是為紀念公司成立40年設計的F40跑車和最高級的TestaRossa賽車,它們的售價都高達幾十萬美元。最新型號(1992年投產)為512TR。現在銷售的產品有法拉利348、法拉利世界牌以及法拉利TestaRossa等。
法拉利汽車公司的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說,他最中意的賽車是他還沒有造出來的賽車,他最大的成功是他還沒有達到的成功。這位被譽為“賽車之父”的意大利人,嗜車如命的血液從小就在他的身上沸騰。當他13歲時,終于說服了父親,開始了自己單獨駕車的歷史。他當時駕駛著阿爾法·羅密歐馳騁賽場,屢獲勝利,被隊友們譽為賽車隊的“騎士”。他由參加賽車到組建俱樂部,最后終于創建了自己的汽車公司。
法拉利的標志是一匹躍起的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有一位表現非常出色的飛行員。他的飛機上就有這樣一匹會給他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在法拉利最初的比賽獲勝后,飛行員的父母親,一對伯爵夫婦建議:法拉利也應在車上印上這匹帶來好運氣的躍馬。后來這位飛行員戰死了,馬就變成了黑顏色。而標志底色為公司所在地摩德納的金絲雀的顏色。
1947年5月25日,法拉利自己設計并制造的運動車獲羅馬最高獎。這是他的首次成功。從此,法拉利汽車公司就不斷在各國公路和大賽中刮起了強勁的紅色旋風。1993年,第一輛紅色的法拉利轎車進入中國。交接儀式在北京天壇的祈年殿進行。從此中國人也有機會一睹名車風采。
法拉利車標含義
第一輛披著法拉利“紅鬃烈馬”標徽,在賽道上先馳得點的,是由125型賽車加以改良的166型SPYDER CORSA,搭配一九九二毫升直列六缸引擎,勇奪一九四八年意大利的塔卡-傅里歐(TARG FLORIO)及米里-麥利亞(MILLE MIGLIA)大賽的雙項冠軍,“法拉利”從此一舉成名,并接連勝出超過五千場賽事的“躍馬傳奇”。 標徽
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伴隨著線條動人、馬力驚人、顏色引人的法拉利賽車轉戰各地的“躍馬”車徽,也有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捐驅的意大利空軍英雄的雙親,看見法拉利賽車所向無敵的神采,正是愛子英靈依托的堡壘,于是懇請法拉利將原來標徽繪在其愛子座機上的“躍馬”標志,鑲嵌在法拉利車系上,以盡愛子巡曳地平線的壯志。 法拉利欣然接受了這個建議,并在“躍馬”的頂端,加上意大利的國徽為“天”,再以“法拉利”橫寫字體串連成“地”,最后以自己故鄉蒙達那市的代表顏色-黃色,渲染全幅而組合成“天地之間,任我馳聘”的豪邁圖騰
編輯本段創始人介紹
恩佐·法拉利于1898年2月18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摩德納(Modena)的一個小鈑金工廠
恩佐·法拉利
主的家中。由于他出生時天降大雪,直到20天以后才得以申報姓名,落上戶口。
他的父親--阿勒法多(Alfredo),不僅是一個技藝超群的鑄鐵好手,而且是一個如醉如癡的"賽車迷"。在他10歲那年,父親帶他到波倫亞觀看了一場汽車比賽。賽車場那集驚險、刺激于一體的驚心動魄場面深深地吸引了他,他盼望著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優秀賽車手。13歲那年,他千方百計地說服了父親,允許他單獨駕駛汽車,從此,他與汽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1916年,法拉利父親因病去世,不久,戰爭又奪去其兄性命,他本人也不得不應征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退役以后,20歲的恩佐·法拉利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重創——父親曾經苦心經營的家庭作坊式鋼鐵廠關門停產,家庭生活狀況直線下降;他夢寐以求成為汽車制造廠員工的愿望,卻因“愛爾法·羅密歐汽車制造公司(Alfa)”的冷酷拒絕,而化為泡影。面對這尷尬的人生遭遇,恩佐·法拉利并未心灰意冷,反而憑借著賽車的狂熱,在盡心竭力地干好自己份內工作之后,懷著“鐘愛跑車勝過家人和摯友;跑車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癡戀,與另一位測試員配對賽車搭檔,自費參加了森姆尼賽車隊(Costruzione Meccaniche Nazionalia),第一次體驗了賽車運動獨具的瘋狂刺激。
他在22歲那年的大獎賽中奪得亞軍,并得到了愛爾法·羅密歐汽車制造公司老板的垂青,成為一名“拿生命開玩笑”的試車員。恩佐·法拉利無怨無悔地埋頭于自己所鐘愛的事業之中。他從“法特汽車制造公司”挖來了意大利車壇一流的汽車制造工程師--倫格·巴茲瑞·和維托瑞·加諾(Vittorio Jano),增強爾法·羅密歐汽車制造公司的的技術開發實力。法拉利在32歲那年擔當起了愛爾法·羅密歐汽車制造公司賽車隊隊長的重任,這一干就是漫無邊際的7個年頭;直到他39歲那年,他統率的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法拉利賽車隊”,先后在方程式賽車、24小時跑車耐力賽、米勒·米格特大獎賽(Mille Migtia)、塔格·佛羅熱大獎賽(Targa Floria)等各種大賽中出盡了風頭,參加了39場大獎賽,獲得了11場冠軍。一句話,恩佐·法拉利為愛爾法·羅密歐汽車制造公司榮登世界跑車行業頭把交椅,立下了汗馬功勞。
說來也巧,第一次世界大戰也為法拉利的跑車提供了商標——“騰馬”。那是1923年,25歲的恩佐.法拉利在參加阿拉法賽車中,有幸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意大利杰出飛行員的母親——康蒂絲·白麗查女士,她告訴法拉利,她兒子戰斗機兩側的飛行微章是一匹“騰馬”,如果法拉利把它畫到賽車上的話,會帶來好運。費拉里聽了這位母親的話,回去后照她的說法做了,果真帶來了好運。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由于"法拉利賽車隊"的名氣越來越大,恩佐·法拉利即使再收斂也難脫功高蓋主之嫌。面對愛爾法·羅密歐汽車制造公司老板逼他交權的軟硬兼施,恩佐·法拉利感到自己那"春風得意馬蹄疾"的好日子快要到頭了,便理直氣壯地與老板頂撞起來;面對愛爾法·羅密歐汽車制造公司總工程師--韋佛多·阿察特(Wilfredo Ricart)的妒火中燒百般嘲諷,恩佐·法拉利以牙還牙地反唇相譏--"他的衣著打扮,就象暴發戶一般不倫不類。與他握手時,你會感到他的手掌如僵尸般冰冷。"與老板及同事日漸水火不容的人際關系,使得恩佐·法拉利再難適應這惡劣的生存環境,不得不在40歲脫離了愛爾法·羅密歐汽車制造公司。
歷經長達7個年頭的苦苦蓄勢,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百廢待興契機,48歲的恩佐·法拉利,終于等到了自己揚眉吐氣的這一天。他獨具慧眼,見機行事,在意大利北部城市波倫亞的馬拉奈洛鎮,創辦起了法拉利汽車制造公司。
1947年法拉利創建了自己的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車后他以自己的名字進行命名--法拉利Tipol25,以跳馬圖為商標。在以后的3年時間里,法拉利又相繼生產了Tipo166、Tipo195、Tipo212、Tipo225、等型賽車。由于賽車的性能需要在賽車場上才能得到檢驗,因此,法拉利積極參加各種汽車大賽,借以檢驗、宣傳自己的賽車。法拉利賽車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先后奪得過多項桂冠:在1951年的邁勒·米格拉爾汽車大賽上,排量4.1升的Tipo375獲勝;在布宜諾斯艾利斯1000千米汽車賽上,排量4.9升的Tipo410奪魁;1956年,經過法拉利改造的藍旗車一舉奪得了世界汽車競賽的最高榮譽--一級方程式賽車年度總冠軍。這一連串的勝利,奠定了法拉利賽車在世界車壇至高無上的地位。法拉利除了制造賽車并參加大賽以外,還積極策劃制造法拉利跑車,以求以車養車--用出售跑車所獲得的利潤來支持自己的賽車計劃。可惜小規模的跑車生產獲利有限,難以支持賽車隊龐大的開銷,經濟常常陷入困境。不過,由于法拉利聲譽極高,多次為國家爭得過榮譽,幾乎成為了意大利汽車業的形象代表,因此,財大氣粗的菲亞特公司在財政方面經常給予無私幫助。美國福特公司一度有意收購法拉利公司但卻被法拉利本人堅決拒絕。他擔心自己的公司歸于福特公司以后,一來對方會借法拉利車的成績宣傳自己的形象(這不利于意大利的汽車工業,)二來自己的賽車計劃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1969年,法拉利答應讓本國的菲亞特公司收購,條件就是對方在今后的歲月里不得干擾其賽車活動。
從此他的事業就更無法同那驚心動魄的汽車大賽分離了。恩佐·法拉利的名牌跑車是經過失敗和考驗才沖出來的。在1952年的世界汽車大賽中,法拉利設計的F1型賽車曾發生過慘不忍睹的事故,造成12人死亡。當時凡蒂岡的報紙激烈地指責他是“現代惡魔”。然而,每當法拉利賽車取得勝利的時候,車迷們似乎忘掉了過去的一切,狂熱的稱呼法拉利為魔術師。他設計的F1型賽車,在世界性大賽上共獲得100多次勝利,至今尚沒有哪一種賽車能夠打破這項紀錄。
1988年8月14日,汽車界的巨星恩佐·法拉利去世了,終年90歲。他留給后人的是那不朽的事業和藝術品一般的法拉利車。
目前法拉利汽車公司的領導人是恩佐·法拉利先生的另外一個兒子P·拉爾典,他與迪諾同父異母,1950年出生。但在他11歲之前,恩佐·法拉利先生不曾見過他。直到1978年與恩佐·法拉利共同生活55年的結發妻子去世之后,P·拉爾典才被允許使用法拉利這個父姓。
發展歷史
公司歷史的早期階段不可避免地與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聯系在一起,他在1988年去世之前始終保持著對公司的強大影響力。之后,盧卡·迪·蒙特澤莫羅1991年底加盟法拉利公司,他以恩佐·法拉利提倡的創新和勇氣原則作為出發點,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將法拉利的成功帶到了從未夢想過的似不可及的空前高度。
恩佐·法拉利于1898年2月18日出生在意大利的摩德納,逝世于1988年8月14日,享年90歲。他曾經是FIAT的一名賽車手,他在FIAT的鼓勵下于1929年在摩德納的Viale Trento成立了Scuderia Ferrari公司,幫助他的合作伙伴參加賽車活動。該公司使用阿爾法·羅密歐賽車參加比賽,直到1938年,恩佐·法拉利加入阿爾法·羅密歐公司,成為Corse部門的賽車經理。1939年9月,恩佐·法拉利離開了阿爾法·羅密歐公司,在Scuderia Ferrari公司原址上成立了Auto Avio Costruzioni Ferrari公司。新公司向羅馬國家航空公司、Piaggio和Riv等公司提供服務,主要業務是制造機床,特別是液壓動力磨床。
自從恩佐·法拉利離開阿爾法·羅密歐公司之后,盡管同意遵守在四年以內不以自己的名義制造汽車的不競爭條款,但是法拉利很快就開始研制一款8缸1500 cc賽車的兩個樣本,這就是為人所知的815敞篷賽車,它參加了1940年的Mille Miglia比賽。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所有賽車活動都陷入了停頓,法拉利的工廠于1943年從摩德納遷至馬拉內羅,盡管廠房在1944年11月和1945年2月遭到轟炸,但是液壓動力磨床的制造沒有中斷。
戰爭一結束,他們就開始設計和制造第一輛法拉利賽車125 Sport,這是一款1500cc 12缸發動機賽車,賽車手Franco Cortese于1947年5月11日駕駛它參加了在皮亞琴察賽道進行的比賽,并在兩周后贏得了羅馬大獎賽的勝利。從那時起,法拉利賽車在全世界的賽道和公路比賽中先后贏得了5000多次勝利,創造了法拉利今天的傳奇。
為了應對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恩佐·法拉利于1969年將他50%的股份出售給了菲亞特集團,1988年,菲亞特集團所持股份達到了90%。盡管如此,由于其高度專業化的生產,法拉利始終保持著完全獨立的經營。
1977年,著名的汽車車身設計和制造專家Carrozzeria Scaglietti加盟法拉利公司,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為法拉利GT跑車設計底盤和車身。
1997年,菲亞特將瑪莎拉蒂公司50%的股份給予了法拉利,這是一個根植于摩德納的傳奇汽車品牌,于1993年為菲亞特獲得。1999年,法拉利完全接收了瑪莎拉蒂公司。
躍馬圖騰
法拉利富有傳奇色彩的躍馬標志有著英雄的起源。獲得高度榮譽的一戰意大利飛行員Francesco Baracca首先采用該標志作為個人徽章,將它噴涂在飛機機身上,給他帶來好運。戰爭結束后,該飛行員的父母將這一躍馬標志托付給恩佐·法拉利,建議法拉利也應在車上印上這匹帶來好運的躍馬,法拉利將它放置在黃色(摩德納的金絲雀的顏色)盾牌背景上,作為車隊的象征。
編輯本段法拉利紅
法拉利紅
具有傳奇色彩的“法拉利紅”起初是國際汽車聯合會在上世紀初期分配給意大利賽車的顏色,作為這些賽車參加大獎賽的專用顏色。
在這個世界上的許多領域,顏色只有一種象征意義。在足壇上,橙色代表荷蘭足球,藍色代表意大利足球。在汽車世界里,很容易就由一種技術革新而記下一個品牌。渦輪增壓技術可以讓人記下薩博汽車;L6引擎是寶馬的驕傲;4驅代表奧迪的光輝;豪華車的代名詞是勞斯萊斯;越野車的代名詞是路虎;F1的代名詞就是法拉利。
如果要在汽車世界中尋找一種顏色來引證一個品牌,那么非紅色的法拉利莫屬!如果說F1就是法拉利最好的廣告形式,那么紅色就是最能夠代表運動精神的顏色!相映成趣的是,在中國擁有最多球迷的俱樂部就是曼聯和AC米蘭。這兩支優秀的球隊也是紅色的!其實紅色原本是意大利的賽車色,早在20世紀初那沒有廣告和贊助商的賽車年代賽車的顏色及代表著車手或車隊的國籍,比如意大利為紅,法國為藍,美國為白,英國為綠(這就是為什么當人們提到美洲虎時會聯想到British green——英國綠)。早期使用紅色的賽車隊并非法拉利一家,菲亞特、阿爾法·羅密歐、瑪莎拉蒂都曾使用紅色,然而因為時代所趨,這些公司逐一退出了大獎賽活動,而法拉利則成了唯一的幸存者并將這紅色延續下來。
自1950年設立F1大獎賽以來法拉利是唯一一支每年都參賽的車隊。在法拉利近百年的歷史里也有過低谷。在20世紀的60年代,法拉利幾乎賣給了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恩佐·法拉利堅持將紅色保留下來。今天英國的勞斯萊斯早已經是德國寶馬人的東西;意大利的蘭博基尼也已經是德國人的驕傲。法拉利卻一直支持下來了,成為現在意大利最值得自豪的顏色和理想。和德國的斯圖加特與美國的底特律比起來,出產法拉利的意大利小城馬拉內羅名不見經傳,但那里的紅色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勞斯萊斯是豪華車的頂級力作;陸虎也是越野車當之無愧的冠軍。但它們打造出來的僅僅是一種完美的汽車文化而已,在拉力賽和公路賽上,它們并沒有舍我其誰的霸氣。但法拉利卻在永遠追求一種人車合一的境界。意大利在20世紀將紅色打造到無以復加,甚至很難說法拉利到底是一輛跑車還是賽車,幾乎每一輛法拉利不用經過改裝就可以成為公路賽事的參與者!法拉利最直接的對手是蘭博基尼和保時捷,但它們和法拉利的競爭更多的是在體現著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如果說蘭博基尼是搖滾音樂,保時捷是鄉村音樂,那么法拉利就是古典音樂。
現在是一個倡議環保的世紀,但F1的本田車隊打造出的綠色環保F1賽車卻落下一個讓人好笑的笑話,不過這也不是本田車隊的錯。現在的許多越野車也在追求極大的馬力,這不是應該的。法拉利沒有越野車系列,也不以更大的馬力為目的。在每一個車迷的心中,也有一個關于賽事或者設計的夢想。而紅色一直就在每個法拉利車迷的夢里。德國和美國是每一個飆車者也想停留下來的地方,而意大利則是所有設計者最終愿意到達的地方。
父子情深
50年代初期,恩佐·法拉利的兒子迪諾(Dino)開始在汽車技術上顯露才華,幫助他父親開發了新型發動機,有望成為法拉利事業的繼承人。不幸的是,1956年年僅24歲的迪諾因腎病早逝,恩佐·法拉利因此受到很大打擊。法拉利對兒子傾注著一腔父愛,然而突如奇來的不幸,對他的打擊如此之大,就如同賽車手瞬間沒有把握住方向盤而釀成終身遺憾一樣。后來,恩佐·法拉利先生外出時,始終是結著黑色領帶,戴著墨鏡。迪諾這個名字也經常被他用來命名一些法拉利公司生產的發動機或賽車。
法拉利在中國
ferrari & Maserati 法拉利&瑪莎拉蒂中國區總部
企業名稱:法拉利-中國 瑪莎拉蒂-中國
企業地址:上海市北京西路708號1-2層
郵編:200041
編輯本段車隊結構
車隊領隊 多梅尼卡利(Stefano Domenicali)
技術總監 科斯塔(Aldo Costa)
主設計師 通巴西斯(Nikolas Tombazis)
引擎、電子總監 馬莫里尼(Luca Marmorini)
比賽工程協調 戴爾(Chris Dyer)
首席空氣動力學專家 馬科-德-盧卡(Marco de Luca)
運作總監 阿爾芒多(Mario Almondo)
技術顧問 羅伊-拜恩(Rory Byrne)
汽車運動新聞官 科拉賈尼(Luca Colajanni)
測試隊伍測試運作經理 馬佐拉(Luigi Mazzola)
比賽工程師
7號車(馬薩) 斯梅德利(Rob Smedley)
8號車(阿隆索) 斯特拉(Andrea Stella)
車型信息
跑車型號
法拉利生產的全部街道跑車[3]型號。
法拉利跑車
Gran Turismo
·1949 166 Inter
·1950 195 Inter
·1951 212 Inter
·1951 342 America
·1953 375 MM
·1953 250 Europa
·1953 375 America
·1954 250 Europa GT
·1956 410 Superamerica
·1956-1963 250 GT Europa/Boano/Ellena/Pininfarina Coupe/Lusso
·1957-1960 250 GT Berlinetta/Cabriolet/California Spyder/SWB
·1960 400 Superamerica
·1964-1968 275
·1964-1965 275 GTB Coupe
·1964-1965 275 GTS Spyder
·1966-1968 275 GTB/4
·1964 500 Superfast
·1964 330
·1966 330 GTC Coupe
·1966 330 GTS Spyder
·1966 365 California
·1968 365
·1968-1969 365 GTC Coupe
·1969-1970 365 GTS Spyder
·1968-1973 365 Daytona
·1968 365 GTB/4 Coupe
·1968 365 GTS/4 Spyder
·1996-2001 550 Maranello
·1996-2001 550 Maranello
·2001 550 Barchetta
·2002-2006 575M Maranello
·2002-2006 575M Maranello
·2005 575M Superamerica
·2007 599 GTB Fiorano
中置引擎 V6/V8
·1968-1974 Dino
·1968-1969 Dino 206 GT
·1969-1974 246GT Berlinetta, or Coupe
·1972-1974 246GTS (targa top) Spyder
·1975-1989 208/308/328 GTB/GTS
·1975-1977 308 GTB (GRP)
·1977-1979 308 GTB and GTS
·1980-1981 208 GTB & GTS
·1980-1981 308 GTBi & GTSi
·1982-1985 208 GTB/GTS Turbo
·1982-1985 308 GTB/GTS Quattrovalvole
·1986-1989 328 GTB & GTS
·1986 208 GTB/GTS Turbo
·1989-1994 348
·1989-1993 348 TB & TS
·1993-1994 348 GTB, GTS & Spider
·1994-1999 F355
·1994-1999 F355 Berlinetta & GTS
·1995-1999 F355 Spider
·1995 F355 Challenge
·1998-1999 355 F1
·1999-2004 360
·1999-2004 360 Modena & Spider
·2003-2004 360 Challenge Stradale
·2005 F430
·2005 F430 & F430 Spider
·2007 430 Scuderia
·2009 Scuderia Spider 16M
·2010 458 Italia
·2010 F599GTO
中置引擎 2+2
·1974-1980 208/308 GT4
·1974-1975 Dino 308 GT4
·1976-1980 308 GT4
·1975-1980 208 GT4
·1980-1993 Mondial
·1980-1981 Mondial 8
·1982-1985 Mondial QV (Quattrovalvole) Coupe
·1983-1985 Mondial QV Cabriolet
·1985-1989 3.2 Mondial Coupe & 3.2 Mondial Cabriolet
·1989-1993 Mondial T Coupe & Mondial T Cabriolet
前置引擎 2+2
·1960-1963 250
·1960-1963 250 GT/E 2+2
·1964-1967 330
·1964-1965 330 GT 2+2
·1965-1967 330 GT 2+2 Mk II
·1967-1971 365
·1967-1971 365 GT 2+2
·1968-1973 365 Daytona
·1971-1972 365 GTC/4
·1972-1976 365 GT4 2+2
·1976-1989 400 & 412
·1976 400 Automatic
·1979 400i
·1985 412
·1992-2003 456 & 456 M
·1992-1997 456 GT & GTA Coupe
·1998-2003 456 M GT & M GTA Coupe
·2004 612 Scaglietti
·2009 Ferrari California
中置引擎 V12
·1973-1984 Berlinetta Boxer
·1973-1976 365 GT4 BB
·1976-1981 512 BB
·1981-1984 512i BB
·1984-1996 Testarossa
·1984-1992 Testarossa
·1992-1994 512 TR
·1994-1996 F512 M
超級跑車
·1962-1964 250 GTO
·1984-1985 288 GTO
·1987-1992 F40
·1995-1997 F50
·1996 F50 GT
·2003-2005 Enzo
·2006 FXX
賽車型號
法拉利生產的賽車型號。
現在
·2010 F599GTO
·2010 F10
·2009 F60
·2007 599 GTB Fiorano
·2007 fxx evoluzione
·2006-2008 Ferrari F430
·2006 F430 GT
·2006 F430 Pista
·2006 FXX
舊型號
運動賽車
·1940 AAC 815
·1947 125 Sport
·1947 159 Sport
·1948 166 S/SC/MM
·1950 195 S
·1951 340 America
·1951 212 Export
·1952 225 S
·1952 250 S
·1952 340 Mexic
·1953 250 MM
·1953 Ferrari-Abarth 166 MM/53
·1953 625 TF
·1953 735 S
·1953 500 Mondial
·1953 340 MM
·1953 375 MM
·1954 750 Monza
·1954 250 Monza
·1954 375 Plus
·1955 118 LM
·1955 121 LM
·1955 410 S
·1955 857 S
·1956 500 TR
·1956 290 MM
·1956 290 S
·1956 860 Monza
·1956 625 LM
·1957 500 TRC
·1957 315 S
·1957 335 S
·1957 250 Testa Rossa
·1958 412S
·1960 250 TR60/61
·1962 250 GT
·1964 250 GT
·1963 330 LM Berlinetta
·1963 P/LM series
·1963 250 P
·1964 250 LM
·1964 330 P
·1965 330 P2
·1966 330 P3
·1967 330 P4
·1967 412 P
·1969 Ferrari 212 E "Montagna"
·1969 312 P
·1969 512 S and 512 M
·1971 312 PB
·1979 Ferrari 512 BB LM
·1987 Ferrari GTO Evoluzione
·1987 F40
·CSAI-GT
·1988 LM
·GT
·GTE
·1994 333 SP
·1995 F50 GT
·360
·2002 360 GT
·2004 360 GTC
·2005 FXX
·2006 f430 gt
F1賽車
·1948 F1 125
·1950 F1 275
·1950 F1 340
·1950 F1 375
·1954 F1 553
·1954 F1 625
·1955 F1 555
·1955 Ferrari-Lancia D50
·1957 F1 801
·1958 412 MI
·1958 F1 246
·1959 F1 256
·1961 F1 156
·1964 F1 158
·1964 F1 512
·1966 F1 312
·1970 312 B
·1971 312 B2
·1973 312 B3
·1975 312 T
·1976 312 T2
·1978 312 T3
·1979 312 T4
·1980 312 T5
·1981 126 C
·1982 126 C2
·1983 126 C3
·1984 126 C4
·1985 156/85
·1986 F1/86
·1987 F1/87
·1988 F1/88
·1989 F1 640
·1990 F1 641
·1991 F1 642
·1991 F1 643
·1992 F 92 A
·1993 F 93 A
·1994 412 T1/T1B
·1995 412 T2
·1996 F 310
·1997 F 310 B
·1998 F 300
·1999 F 399
·2000 F2000
·2001 F2001
·2002 F2002
·2003 F2003-GA
·2004 F2004
·2005 F2005
·2006 248 F1
·2007 F2007
·2008 F2008
·2009 F60
·2010 F10
F2賽車
·1948 F2 125
·1951 F2 500
·1953 F2 553
·1957 Dino F2 156
·1967 Dino F2 166
法拉利599GTO
12缸雙門跑車599 GTO 是一款極速力作,它是法拉利有史以來生產的速度最快的公路版跑車。作為一款珍貴的限量版車型,僅為全球599位致力于追求高性能駕駛極限體驗極致的客戶而打造,該車目前已經被全部預訂。599 GTO是基于量產車的平臺設計研發而成,但采用了全新的理念,其原型是技術先進的賽道版跑車599XX,所以也可以被認為是599XX 的公路版本。
這讓人不禁聯想起兩款堪稱傳奇的法拉利車型,這兩款車型早已成為卓越性能的象征。法拉利于1962年推出的250 GTO曾經橫掃GT類比賽,在60年代可謂[4]叱咤一時,時至今日,該車已成為收藏家眼中的絕世珍品。繼250 GTO之后,法拉利又推出了經典款1984版GTO,堪稱現代超級跑車之鼻祖。
法拉利不但擁有強勁的加速性能,其制動性能同樣優異:CCM2 第二代碳陶瓷剎車系統可令 599GTO 從100-0km/h制動距離縮短至32.5米。據官方公布的資料顯示,599GTO 在Fiorano測試賽道的圈速時間為1分24秒,比法拉利 ENZO 的成績還要優異!而其原型車599XX在德國的紐博格林賽道上跑出了乍舌的6:58,創造了奇跡.
法拉利FF概念車
法拉利在第81屆日內瓦國際車展上正式推出FF全新跑車,這是一款四輪四座,中前置V12發動機的跑車,也是法拉利品牌有史以來制造的首款四輪驅動多功能跑車。
作為法拉利612 Scaglietti的繼任者,法拉利FF概念車采用了更大膽的賓尼法利納式的設計風格,融合了458 Italia、California、599 GTB Fiorano等多款經典法拉利車型的元素。但更重要的是,這款概念車的車尾部采用了全新的shooting brake設計,這在法拉利的車型歷史中屬于一個里程碑。
編輯本段法拉利車隊戰績
輝煌戰績
法拉利車隊
從1950年F1大獎賽創辦時起就開始參賽的法拉利車隊,無疑是F1車壇的一塊活化石,在半個多世紀時間里,法拉利人見證了F1大獎賽的興衰變遷。
車隊冠軍次數
16次,分別是:1961,1964,1975,1976,1977,1979,1982,1983,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7,2008
車手冠軍次數
15次,分別是:
1952,1953:阿爾博特·阿斯卡里(Alberto Ascari) 意大利;
1956:胡安·曼努爾·范吉奧(Juan Manuel Fangio) 阿根廷;
1958:邁克·豪索恩(Mike Hawthorn) 英國;
1961:菲爾·希爾(Phil Hill) 美國;
1964:約翰·蘇蒂斯(John Surtees) 英國;
1975,1977:尼吉·勞達(Niki Lauda) 奧地利;
1979:約迪·舒克特(Jody Scheckter) 南非;
2000~2004:邁克爾·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 德國;
2007:基米·萊科寧(Kimi Raikkonen) 芬蘭
車隊最成功的車手
邁克爾·舒馬赫 91次分站賽奪冠
尼吉·勞達 15次分站賽奪冠
阿爾博特·阿斯卡里 13次分站賽奪冠
基米·萊科寧 7次分站賽奪冠
吉萊斯·維倫紐夫(Gilles Villeneuve)、杰克·埃克斯(Jacky Ickx) 均6次分站賽奪冠
車隊首次分站賽奪冠
1951年英國大獎賽(銀石賽道)、岡薩雷斯(阿根廷)
F1歷史成績
1950-1957年、沒有制造商錦標賽
1958賽季第二,積分40分,車手:M.Hawthorn、P.Collins、L.Musso、W.Von Trips、P.Hill
1959賽季第二,積分32分,車手:T.Brooks、P.Hill、J.Behra、D.Gurney、C.Allison、O.Gendibien
1960賽季第三,積分24分,車手:P.Hill、W.Von Trips、R.Ginther、C.Allison、W.Mairesse
1961賽季冠軍,積分40分,車手:P.Hill、W.Von Trips、R.Ginther、G.Baghetti、W.Mairesse
1962賽季第五,積分18分,車手:P.Hill、W.Mairesse、G.Baghetti、L.Bandini、Rodriguez
1963賽季第四,積分26分,車手:W.Mairesse、J.Surtees、L.Bandini、L.Scarfiotti
1964賽季冠軍,積分45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
1965賽季第四,積分26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
1966賽季第二,積分31分,車手:J.Surtees、L.Bandini、M.Parkes、L.Scarfiotti
1967賽季第四,積分20分,車手:L.Bandini、C.Amon、M.Parkes、L.Scarfiotti
1968賽季第四,積分32分,車手:J.Ickx、C.Amon、 Adamich
1969賽季第五,積分7分,車手:C.Amon、P.Rodriguez
1970賽季第二,積分55分,車手:J.Ickx、I.Giunti、C.Regazzoni
1971賽季第四,積分33分,車手:J.Ickx、C.Regazzoni、M.Andretti
1972賽季第四,積分33分,車手:J.Ickx、C.Regazzoni、M.Andretti
1973賽季第六,積分12分,車手:J.Ickx、A. Merzario
1974賽季第二,積分65分,車手:C.Regazzoni、N.Lauda
1975賽季冠軍,積分72.5分,車手:C.Regazzoni、N.Lauda
1976賽季冠軍,積分83分,車手:N.Lauda、C.Regazzoni、C.Reutemann
1977賽季冠軍,積分95分,車手:N.Lauda、C.Reutemann、G.Villeneuve
1978賽季第二,積分58分,車手:C.Reutemann、G.Villeneuve
1979賽季冠軍,積分113分,車手:J.Scheckter、G.Villeneuve
1980賽季第十,積分8分,車手:J.Scheckter、G.Villeneuve
1981賽季第五,積分34分,車手:G.Villeneuve、D.Pironi
1982賽季冠軍,積分74分,車手:G.Villeneuve、D.Pironi、P.Tambay、M.Andretti
1983賽季冠軍,積分89分,車手:P.Tambay、R.Arnoux
1984賽季第二,積分57.5分,車手:M.Alboreto、R.Arnoux
1985賽季第二,積分82分,車手:M.Alboreto、R.Arnoux、S.Johansson
1986賽季第四,積分37分,車手:M.Alboreto、S.Johansson
1987賽季第四,積分53分,車手:M. Alboreto、G.Berger
1988賽季第二,積分65分,車手:M. Alboreto、G.Berger
1989賽季第三,積分59分,車手:N.Mansell、G.Berger
1990賽季第二,積分110分,車手:A.Prost、N.Mansell
1991賽季第三,積分55.5分,車手:A.Prost、J.Alesi、G.Morbidelli
1992賽季第四,積分21分,車手:J.Alesi、I.Capelli、N.Larini
1993賽季第四,積分28分,車手:J.Alesi、G.Berger
1994賽季第三,積分71分,車手:J.Alesi、G.Berger、N.Larini
1995賽季第三,積分73分,車手:J.Alesi、G.Berger
1996賽季第二,積分70分,車手:Michael Schumacher、Eddie Irvine
1997賽季第二,積分102分,車手:Michael Schumacher、Eddie Irvine
1998賽季第二,積分133分,車手:Michael Schumacher、Eddie Irvine
1999賽季冠軍,積分128分,車手:Michael Schumacher、Eddie Irvine
2000賽季冠軍,積分170分,車手:Michael Schumacher、Rubens Barrichello
2001賽季冠軍,積分179分,車手:Michael Schumacher、Rubens Barrichello
2002賽季冠軍,積分221分,車手:Michael Schumacher、Rubens Barrichello
2003賽季冠軍,積分158分,車手:Michael Schumacher、Rubens Barrichello
2004賽季冠軍,積分262分,車手:Michael Schumacher、Rubens Barrichello
2005賽季第三,積分100分,車手:Michael Schumacher、Rubens Barrichello
2006賽季第二,積分201分,車手:Michael Schumacher、Felipe Massa
2007賽季冠軍,積分204分,車手:Kimi Matias Raikkonen 、Felipe Massa
2008賽季冠軍,積分172分,車手:Felipe Massa、Kimi Matias Raikkonen
2009賽季第四,積分70分,車手:Kimi Matias Raikkonen、Felipe Massa、Luca Badoer、
Giancarlo Fisichella
2010賽季,暫列第三,積分165分 車手:阿隆索、馬薩
歷屆一級方程式(F1)法拉利戰車
1950年法拉利357F1
1951年法拉利212F1
1953年法拉利553
1954年法拉利625F1
1955年法拉利555F1
1956年法拉利D50
1957年法拉利801F1
1958年法拉利246F1
1959年法拉利256F1
1960年法拉利246P
1961年法拉利156F1
1963年法拉利156F1
1964年法拉利158F1
1965年法拉利512F1
1966年法拉利246F1
1967年法拉利312F1
1968年法拉利312F1
1969年法拉利312F1
1970年法拉利312B1
1971年法拉利312B2
1973年法拉利312B3
1974年法拉利312B3
1975年法拉利312T
1976年法拉利312T
1977年法拉利312T2
1978年法拉利312T3
1979年法拉利312T4
1980年法拉利312T5
1981年法拉利126
1982年法拉利126C2
1983年法拉利126C3
1984年法拉利126C4
1985年法拉利156
1986年法拉利F186
1987年法拉利F187
1988年法拉利F187
1989年法拉利F189
1990年法拉利641
1991年法拉利683
1992年法拉利F92A
1993年法拉利F93A
1994年法拉利412T1
1995年法拉利412T2
1996年法拉利F310
1997年法拉利F310B
1998年法拉利F300
1999年法拉利F399
2000年法拉利F1 2000
2001年法拉利F2001
2002年法拉利F2002
2003年法拉利F2003-GA
2004年法拉利F2004
2005年法拉利F2005
2006年法拉利F2006
2007年法拉利F2007
2008年法拉利F2008
2009年法拉利F2009
2010年法拉利F10
現款法拉利F1賽車——F150
北京時間1月28日17:00(意大利當地時間10:00),法拉利在馬拉內羅發布了2011款新車F150。費爾南多-阿隆索和菲利佩-馬薩攜手揭開了新車的面紗。一同出席發布會的還有法拉利主席蒙特澤莫羅,法拉利F1車隊領隊多梅尼卡利,技術總監阿爾多-科斯塔和總設計師通巴西斯等。 F150在法拉利的內部代號為662,首具新車底盤代號288;是馬拉內羅推出的第57款單座F1賽車。取名F150是為紀念意大利統一150周年,涂裝方面,最大的變化使用了去年推出的新LOGO,并在尾翼上增添了巨大的意大利國旗圖案。
法拉利F150
編輯本段新聞資訊
法拉利現上海車展 搜狐主席張朝陽現場豪擲400萬[5]
2011年4月22日,上海車展正式開幕,吸引了數十萬車迷參觀搜狐董事局主席張朝陽率著名歌手薛之謙和影星張歆藝等演藝界明星參觀2011年上海車展。張朝陽相中一輛藍色敞篷法拉利,并對著車用手機拍攝,隨后將照片放到搜狐微博上。張朝陽最終在現場豪擲400萬元買下了這輛法拉利名車。
據了解,這輛法拉利FF裝備了名為Ruote Motrici的四輪驅動系統,可在四個車輪上實現連續、智能、可預測的扭矩分配。該系統主要將動力輸出到后輪,根據路面情況(如在濕滑路面或雪地)將合適的動力輸出至前輪。法拉利希望以此來吸引那些經常需要在雪地等路面駕駛的消費者。并且法拉利FF還采用了全新的底盤,裝配了電磁懸掛和Brembo碳陶剎車盤。值得一提的是,電磁減震系統使用的控制程序是最新的SCM3系統,該系統可根據路面的情況,對車輛的懸掛做出迅速的調整。
隨后,張朝陽在搜狐微博秀開了自己剛買的豪車:“排量4.3,百公里加速4秒以內,460匹馬力”。張朝陽透露,可能會將這輛車運到海南,因為“三亞的空氣好,適合開敞篷車”。同時他還透露,將于5月初邀請娛樂明星一同登雪山。
在上海車展現場,在張朝陽的帶頭下,薛之謙、張歆藝也義務地成為了搜狐微博“特派記者”,用搜狐微博記錄親見親聞,以個人體驗發表對展會的觀點,并且得到不少粉絲的回應。業內專家孫杰表示,門戶之間的微博競爭十分激烈,張朝陽此舉目的也是煞費苦心地利用自己和明星們的影響力,借助上海車展的平臺讓更多的人關注和使用搜狐微博。